查看原文
其他

网红展:没有拍过,等于没有看过 |《腾云》年度特别策划

刘化童 腾云 2020-08-23

如今,“看展”逐渐成为网红式的Life Style,好的展览甚至能够成为火爆的潮流地标,成为人们的打卡圣地。

 

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红展都有一个共性:手机照片拍出来的照片比现场更加吸引大众。自拍爱好者践行着博伊斯的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也让安迪·沃霍尔“在未来,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的想法得以实现。

 

那么在过去的2018年里,你知道在中国有哪些网红展?都去打卡了吗?


文/刘化童


刘化童

诗人,亦从事当代艺术评论,

出版诗集《往世书》



1


为何“网红展”会得以青睐?

越多的艺术网红展就像反季节花卉那样,倒是显得愈加争奇斗艳。照理来说,这是难以想象的反常经济现象。在薪水涨幅远远赶不上物价上涨速度的当下,生活成本日益抬高,囊中羞涩的都市白领阶层想必既无雅兴也无闲钱,何以会青睐各色网红展?

 

其中缘由,或许只能用经济学中的“口红效应”(Lipstick Effect)才能聊作解释——美国的经济学家们发现,每当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非但不因此受损,反而直线上升;只因即便此时,人们仍有强烈的消费欲望,一旦无法投身昂贵的奢侈享受,就只会转向比较廉价却能充当“安慰剂”的商品,哪怕它并非刚需。

 

如今的网红展,又何尝不是“口红效应”里的一种?相比衣食住行,艺术原本可有可无,但是在炫耀型消费方面,它又的确是足以填充欲望的“小闲钱”。于是,徘徊在月初奢侈、月末“吃土”之间的小资群体们,纷纷对它趋之若鹜,甚至早已形成了某种风靡一线城市的生活风尚。

 

谈及“网红展”,不妨先从最基本的概念入手,或许更能接近它的真义。简单来说,“网红”原意乃是“网络红人”的简称,如今则泛指通过互联网传播而走红的一切。从形式上看,它依托从互联网PC端时代向互联网移动端时代过渡期的各种网络通讯与传播的技术“红利”。广义而言,那些利用图片与视频在网络平台上“病毒式传播”从而引发极高关注度与参与度的艺术展览均可被称之为网红展。正如传播学的金科玉律“媒介决定论”所表述的那样,正是媒介决定了其传播对象的特定文化形态。

 

那么,似乎也完全有理由相信,互联网的信息获取方式决定了文化事件的传播形式——原本基于可读、可理解的理性认知,让位于如今基于可视、可感受的感性体验。在此原则下,网红展凭借影楼摄影棚级别的空间布景、奢华派对舞台级别的声光电设备、科技博览会级别的人机互动作品等方式,实现了当代艺术的平稳转轨。理性认知渐渐消退,感性体验无限放大,无需任何艺术史的基础也能在艺术作品面前自得其乐。当理解被体验所替代,艺术展览的本质也已从文化产业迅速转向休闲产业。


上海Prada 荣宅,开幕当天的“罗马:1950—1965”。除了博物馆、美术馆和画廊,类似荣宅这样的历史遗址也成为新的网红空间


出于这种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令人惊奇的是,似乎所有网红展都不约而同地总结归纳并且熟练掌握了这门独特绝技的武功心法——亦即所谓的“三老方针”,其意为“老外喜欢,老干部满意,老百姓买单”。

 

在最大限度内,网红展几乎都同时满足着全球化的时髦想象、足以标榜生活水平的文化消费、对主流价值观的遵从,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赚取人均近百元的门票收益。可以说,社交网络和展览检票处共同见证了这场O2O的盛世奇观,在点赞数与点钞机的数据声浪里,“三老”的呼声此起彼伏。一旦进入展厅,迎面而来的则是如同果冻一般的文化零食——艺术被裹挟在消费社会的甜腻糖分之中,凝冻于物质生活之中,如同胶质一般晶莹剔透,不仅好看好吃,而且即便囫囵吞枣也无妨。毕竟,从来就不会有人训导我们去细细品味果冻,也不会对它不具营养价值而过分苛求。无疑,网红展不仅像口红,而且几乎暗含了果冻所有的文化特征,并且还以集大成者的姿态喂养着观众们。



2


看展=拍照

哪怕是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这种形态的艺术展览也不无合理性。众所周知,著名的经济学论断帕累托分布(Pareto distributions)表明,80%的社会财富总是被20%的人所占有。这一现象也成为了奢侈品行业赖以生存的经济学金科玉律。与此相反,“长尾效应”(Long Tail Effect)理论则指出,只要流通渠道足够多、市场份额足够大,即便是单品利润率较小的商品也能产生足以匹敌类似奢侈品、紧俏品这一类高利润商品的市场能量。因此,相比于针对作为极少数群体却又具备极高消费力的藏家进行销售的画廊,面向消费力一般的大众群体的美术馆,其商业基因中就蕴含着长尾理论的DNA。如此看来,网红展堪称美术馆将长尾理论演绎到极致的不二之选。

 

另一方面,由美国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Laurence Peter)提出的“木桶效应”(Buckets Effect)以及由此衍生而来的“短板理论”似乎也符合网红展的营销现象。该理论表明,限制一个高度不齐整的木桶的蓄水量之关键,并不在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归咎于短板。随后,传播学研究者反向地使用了这一理论模型,他们认为,信息传播的最大限度并不在于能对它产生最深奥理解的人,而只取决于能对它产生最浅显认知的人群总数。换言之,对受众的文化程度提出要求越低的事物,它的拥趸人数就越多。倘若将网红展视作盛满水的木桶,它对外流量大的前提就不免是把认知门槛这块木板锯到尽可能短的程度。所以,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艺术展览越来越舍弃对于艺术史常识的理解,而采取人人皆能体验的方式面向大众了。

 

更极端一点来看,甚至也可以认为,这种体验与其说是由人去看去感受,毋宁说是人们只有凭借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才能有所“体验”。在网红展上,智能手机的本质不是能够拍照的手机,而是能够上网的照相机。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没有智能手机的前置镜头,就没有网红展。正是它提供了网红展这种文化形态的必要物质基础。从原本四处张贴着“禁止拍照”标语的传统博物馆,再到如今彼此心照不宣“只为拍照”的网红展美术馆,仿佛在词法上“展览”一词的固定谓语搭配也从“看”变成了“拍”。


红砖美术馆,英国行为艺术家尼格尔•罗尔夫在进行现场表演。看看后面的观众:拿起手机拍摄,似乎比直接地观看更为重要


在社交网络时代,没有被拍照的美食就仿佛没有品尝过,未曾把景点合影上传网络就宛如没有到此一游。在如梦如幻的展厅里,前置镜头成了你反向凝视自身的外置眼睛,自拍杆成了你紧握住外置眼睛拉开足够拍摄距离的义肢,手机相册取代了你用于储存视觉记忆并转化为思考的大脑皮层,社交媒体则为这一切提供了最终的归宿。重要的已不再是你是否看过网红展,而只是通过拍与传,你前一秒的“看过”成为别人这一秒的“看到”。

 

至于社交媒体,那就更是观展过程中的必不可少之物了。在那里,寂寂无名者可以实现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所谓的“每个人都可以成名15分钟”,自拍爱好者可以把别人的作品当成自己的那样亲切合影践行着博伊斯(Joseph Beuys)的那句“人人都是艺术家”,从未创作过的人也可以仿照杜尚的“现成品”概念,用合影取代签名把所有的作品当作现成品来“虚拟创作”。作为社交媒体文化的万能前缀,“秀”与“晒”在网红展上捕获到无数惹人艳羡的词根:文化、品味、时髦、潮流、艺术、身份等等,不一而足。可以说,这种心理机制构成了网红展持续运行的永动机。随之而来的,便是评判标准的变异:转发量和点赞数这些传播学的量化指标替代了风格、流派、形式、技法这类艺术学的模糊概念,如同KPI一般考核着艺术的价值。


上海宝龙美术馆《出场设置 》的展览现场。拍下一张美美哒的照片,也许是当下网红展最主流的姿势


因此,人们就必然被抛入两难处境。倘若没有网红展,艺术仍旧把玩在少数专家与行业精英的股掌之间,大众既无从知晓,更难以染指;然而有了网红展,艺术成了一场盛大的文化共享派对,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了一次“变性手术”的洗礼——究其根本属性,以网红展为代表的当代艺术已不再是美学事件,而只是媒体事件;展览也不再归属于文化产业,而是实实在在的休闲产业如今,我们只能直面这种局面,它究竟是利是弊,是好是坏,或许根本就不可能被说清。非但现在不能,将来也未必可以,谁让小众艺术圈与大众消费者从来不是同一群人,让两者都满意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2018 年 

八大当代艺术网红展

陈冠希:音术

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2018年1月12日~2月11日


尽管自2008年起,陈冠希就逐渐淡出娱乐圈,然而作为曾经的公众人物,他并未彻底淡出人们的视线。随着近年来广泛收藏艺术作品,创立设计品牌,以及跨界参与艺术创作,陈冠希仍旧在时尚圈保持着超高人气。作为“自带流量”的IP 明星,他2018年初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个展“陈冠希:音术”,为当代艺术导流了大量的娱乐粉和时尚粉。或许是对于2008年的往事仍旧耿耿于怀,展览中的一场为期三天的行为艺术表演,彻底释放了陈冠希。他表示,“你们不是对我很好奇吗?那我就完全把自己展示给你们看。”于是,他把工作室搬进了美术馆,在其中吃、住、睡、工作,彻底曝光在公众眼前,没有丝毫的忌讳。此举既重燃了公众对于他个人的兴趣,也极大地提升了美术馆的客流量。


利亚松:道隐无名北京红砖美术馆

2018年3月25日~8月12日


继龙美术馆(西岸馆)之后,埃利亚松再度将展览搬至中国。此次在北京红砖美术馆盛大开幕的“道隐无名”是他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个展。他的展览往往被冠以“大型沉浸式体验装置”,其内容则构成了深受中国人民爱戴的“技术玄学”:一方面是各种光电技术营造的空间环境,另一方面则是将此指认为具有冥想玄思特质的空间。技术招徕了自拍族的欢迎,而玄学则广受瑜伽、禅宗、仁波切信徒的青睐。不论是哪种,都具有极其广泛的群众基础,成为网红展想必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马利娅•乌尔曼:优越北京金杜艺术中心

2018年3月22日~5月19日


相较于其他网红展,年仅29岁的阿根廷人阿马利娅•乌尔曼显然是极为罕见的“素人”艺术家。她是首位通过社交媒体发布图片、影像、诗歌和行为艺术等表现形式而一举成名的艺术家。此次展览看似平淡无奇,仅以一个颇为另类的主题“办公室迷宫”作为线索,共呈现15件摄影和3部录像作品。但是,凭借着Instagram就声名鹊起的传奇,引得想要成为网红却暂未实现的人竞相亲临现场调研考察这种“网络登龙术”。猎奇心理有之,羡慕心理亦有之,向往着从素人变身红人的心理更是充分,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这场展览在互联网上会有如此之大的号召力了。


爱的艺术:全球影像艺术大展北京今日美术馆

2018年11月24日~2019年2月24日


爱是永恒的话题。凡有人类之处,必有爱的踪影。这种以全民作为目标流量人群的主题,若不成为网红展,反倒是咄咄怪事了。况且,此次展览上呈现了当代艺术发展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四位女性艺术家小野洋子、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草间弥生与翠西•艾敏的影像作品,她们在艺术圈的“言情”受众丝毫不逊于琼瑶、席绢、亦舒、张小娴。作品本身或是浪漫,或是煽情;艺术家本人的情感故事又是如此跌宕起伏、缠绵悱恻,堪称都市男女喜闻乐见的内容,成为网红展必然不在话下。


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

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

2017年2月3日~2018年2月22日


艺术普及的效果究竟如何,答案可能是千人千语的。但是,如果要问到历史上最有名的艺术家,即便只有小学学历的人都会如数家珍地报出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大名。的确,至少他们的名字是妇孺皆知的。可能也是考虑到这三个名字几乎占据了全民的“用户心智”,这场以他们为主打明星的“奇迹:贝利尼家族与文艺复兴特展”才会引发轰动。更何况,由于在艺术史中享誉盛名,该展览成为了不少家长用以“亲子美育”的范本,门票往往一买就是三张,更是为展览的票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展览开幕后,尽管有不少专业人士对于展品质量提出质疑,认为那些标明由他们创作的作品并非他们最具代表性的佳作;但这对于网红展而言瑕不掩瑜。毕竟谁都知道,他们最好的作品岂是轻易就能看到的;而看到的作品又有多少人能分辨得出它们是否具有代表性呢。


安德罗•埃利希:虚构上海昊美术馆

2018年6月1日~10月15日


横卧在水平线上的螺旋楼梯,可以穿越“镜子”的试衣间,飘浮在空中的美术馆钟楼,这些基于视错觉的幻想经由艺术家埃利希的巧妙运用,使得昊美术馆一度成为上海的自拍基地与打卡胜地。在这场宛若盗梦空间的展览上,埃利希共计展出了30余件代表作,囊括大型互动装置、影像装置、摄影等创作形式,动用了各种表现手法共同呈现出“错觉”这个母题。各种恰如其名的虚构场景成了参观者们居家的自拍舞台,当那些与作品合影而得的奇幻照片被发布在网络上,一时间引得众人趋之若鹜,在美术馆门口排起了千人长队。对比美术馆内的作品奇观,这种来自观众反应的奇观,同样也是这些年来不多见的艺坛盛况。


出场设置——沉浸式艺术体验大展上海宝龙美术馆

2018年7月8日~10月8日


上海宝龙美术馆审时度势地选择在暑期黄金档举办网红展,这已经让它的网红效应成功了一半。而另一半则来自于它的内容——来自17个国家的40位艺术家在3500平方米的空间展出了针对美学受众群体为学生的60余组跨领域艺术作品。在那些涵盖时装、雕塑、装置、新媒体以及各类声光电互动作品的展厅内,放假的学生们三五成群地鱼贯而入,或是体验着科技互动作品,或是不停地变换姿势自拍,享受着艺术展、科技展和影楼“三合一”的高性价比观展体验。难怪不少营销专家说,“得学生者得天下”,看来在会展业领域内同样是此言不虚。


GUCCI x莫瑞吉奥•卡特兰:

艺术家此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

2018年10月11日~ 12月16日


由著名奢侈品牌GUCCI携手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带来的大型群展“艺术家此在”,一如既往符合卡特兰本人的艺术调性——揶揄、调侃、挑衅一切既有的艺术法则。展览共分为17个房间展出,几乎全部由复制和挪用(甚至说“山寨”也不为过)的方式进行“原创”的创作,它有意为之地模糊了原作与副本、原创与抄袭之间的界限。尽管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未必能看穿这层“合法山寨”的创作手法及其蕴含的意义,但是仅凭卡特兰在艺术圈中经久不衰的话题人物地位,以及GUCCI的品牌号召力与企业影响力,就足以聚集众多时尚拥趸前去参观。对于一场展览的客流量而言,这无疑是很有效的营销方法。


感谢您关注和支持《腾云》,第68期限量赠阅开放申请中,敬请点击阅读原文填写相关信息,即有机会获赠本期《腾云》。


小编说

2018,你看过最值的网红展有哪些?


本期主要内容

 王晓冰 你不知道的事:但你应该知道

 喻国明 + 曲慧  2018,被遗忘的“真相”

 刘兴亮  十年,你还记得这些流行词吗?

 黄鸣奋  2018,脑洞清奇的中国科幻电影

 郑永春   2018,关于宇宙的探索不止月球背面

 杨强  2018,关于人工智能你最应该关注的并不是阿法狗

 仇子龙  除了中国脑计划,2018年我们对大脑有哪些新认识

 雾满拦江  用社会认知学分析,“娘炮”真的有错吗?

 小马宋  蛋糕、奶茶的成功变身,反映了哪些营销趋势

 刘化童  网红展:没有拍过,等于没有看过

 阿改  在明亮与深邃之间

 李翔  介绍“你所不知道的书”的非正确姿势

 孙信茹  微信与游戏:母亲们的新秀场

 汪丁丁  如何做爱因斯坦的老板?

 赵剑飞  川村元气:人一定要失去些什么才能得到什么 

 康苏埃拉  詹姆斯·特瑞尔:以光之名

 派蒂·梅斯  可穿戴医疗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杰姆斯·迈迪逊  乌克兰如何成为开放数据先锋 

 Cristian Jara-Figueroa  创新企业需要哪一类知识

 Cristian Esteban-Candia-Vallejos  集体记忆消亡曲线


想在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文吗?

动动手指把腾云设置成⭐星标吧!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填写问卷,告诉我们新的一年,你对《腾云》的期待是什么?填写问卷将获得我们送出的精美礼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